作者:李雷雷 雷杰 徐杨 刘贾平
与艺人交流
二人台照片
对贤孝艺人基本信息进行收集
采访贤孝艺人
队员了解皮影
小孩子与皮影道具
2017年国际志愿者日上,由共青团中央、阿克苏诺贝尔中国事务部合作开展的第六届 “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奖项公布,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学生社团所属“敦煌组”申报“听说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档案建设与传习支持”获得金奖。
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学生社团秘书长雷杰介绍道,听说计划瞄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档案建设与基于社区的传习活动(组织)支持工作,选定甘肃省河西贤孝、青海省河湟皮影戏、山西省二人台三项传承艺人年迈现状严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工作,以“理解、支持和发挥口述艺术传承艺人的精神倡导”为宗旨,通过具有示范性的模式探索,形成口述类非遗传承艺人保护与传习工作支持的有效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即在于其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是一种“活态”文化,支持传承艺人相关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因“不受关注、支持工作薄弱、传承机制不适时宜”等原因陷入传承困境,呈现较为严重的传承动力不足之态势,另一方面来自各级政府、商业社会的过分“关爱”也强烈地冲击了传承艺人的意愿与信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流失、变味。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保护和传习支持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切入点之一。
基于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发起并倡导实施的 《兰州鼓子传承艺人档案建设与关怀计划》,项目以“理解、支持和发挥传承艺人的精神倡导”为宗旨,听说计划为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建立动态跟踪档案和保护机制并支持小型传习活动;挖掘传统戏曲中的故事并设计中小学社会公德课程,支持传承艺人传播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千年传贤孝一曲诉衷肠
河西贤孝是流传于河西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讲述英雄贤士、淑女孝子,向世人宣扬善良美德为目的的盲人曲艺。传承艺人多数为先天盲人或准盲人,由于多种原因,盲艺人们走家串户依靠演艺贤孝为生的途径在遭受考验,经济收入威胁并使艺术人生规划也面临挑战。
文化行者的志愿者们首先走访视障传承艺人并完善河西贤孝传承艺人动态跟踪档案,包括居住地址、掌握资料、视障程度、传承困难、获助信息等几部分,建立与政府部门(残联、文联)和公益社团的信息联络与动态保护机制,然后协助组建贤孝视障艺人互助自乐班,通过联合对河西贤孝有兴趣的“好家”与视障艺人,沟通并发挥视障艺人在河西贤孝教授与交流学习中的作用,使视障艺术 “睁开眼睛”。同时通过挖掘河西贤孝视障艺人对贤孝精神的理解和诠释,设计社会公德宣传海报和标语,向社会公众和中小学开设以 “贤孝故事”为主题道德教育课程推荐,探索介绍贤孝视障艺人推介社会公德建设的课程化工作。
河西贤孝案例执行队长王明慧说:“前后两星期,我们12名志愿者在一起,我们用我们的脚步和青春去体验贤孝文化,用我们的心去感知贤孝文化之美,贤孝艺人之值得崇敬。从贤孝艺人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对自己热衷事务的坚守和执着,于贤孝艺人而言,贤孝艺术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方式,更是一种信仰。我想这种信仰极大地影响了我们每一位从事调查工作的志愿者,不仅仅是源于艺术本身,更源于这些艺术背后的生命。”
一口述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青海“灯影戏”,也叫皮影戏,是以板腔为主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的、有独立音乐声腔系统的传统戏曲剧种,俗称“影子”。唱灯影戏叫“唱影子”,看灯影叫“看影子”,灯影戏唱腔也叫"影子腔",是青海各地花儿会、社火、秧歌、赛马等的必演节目。因现代生活方式变化,民间节庆与仪式活动大幅锐减,皮影戏也因此被认为没有表演市场或者现实的“使用价值”走向消亡。
文化行者团队志愿者以 “记录皮影戏班演艺生活、突出皮影戏传承问题”为目标,先后走访大同回族自治县桥头镇、朔北乡、青林乡4个社区,访问周邦辉新艺皮影社、刘占恩皮影队、里彩亭皮影队等5个皮影戏班,共39名皮影戏传承艺人,记录传承艺人基本信息并完成档案登记,包括基本信息、所属演艺团体、演艺经历、掌握资料、传承困难、获助信息六部分信息,制作皮影戏班艺人档案5套,以青海皮影戏传承状况为主要访谈内容进行了3次访谈,形成了 《青海河湟皮影戏班生存状况与传承调查报告》一篇。
皮影戏案例的志愿者李婷在心得体会中写道,“那一刻,我内心深处有一块地方不安起来了,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暴雨中,他们坚持表演,精益求精,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暴雨中,他们坚持观看,无所畏惧,没有一丝一毫的放弃……他们是优秀的皮影艺术家,他们则是忠实的追随者,这种精神,让我感动,让我敬佩,也让我惭愧。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去接触了解皮影戏,喜爱它、保护它、传承它,让艺人们欣慰,也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流传后世。”
一方舞台,二人世界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其传统剧目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由于现代化的进程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二人台逐渐脱离主体地位,不在受到重视和关注。
文化行者团队志愿者通过前期考察,以河曲县二人台民歌现状的初步调查为切入点,发现二人台民歌主要面临诸如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志愿团队对二人台艺术开展了保护和宣传推广活动,以期唤起全社会对二人台民歌艺术的重视并能予以保护。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团队采访了几十位艺人及从事二人台相关工作的人员,直接采访人数过百,整理出来了几十份艺人采访记录。后期宣传过程中,二人台图片展吸引了至少200人前来观看,有近百位热心群众在我们的横幅上签名,加上前期调研采访造成的间接宣传,保守估计实际宣传人数有2000至3000人,基本达到了之前的宣传预期。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二人台案例的队长黄晓良说“如果要说这次实践的心得体会的话,我觉得用‘坚守’和‘信念’两个词最为合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德义先生来说,他搞了一辈子的二人台研究,也唱了一辈子,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放在了传播二人台,出版相关书籍等方面,而自己,却仍和自己的女儿住在一个破烂的小平房。他这一份为自己所喜欢的艺术所做的,我扪心自问,可能一辈子也不会遇到这一份能让我如此倾尽全力的事情……二人台前辈们对于这一渐渐显示出日暮之势的二人台的坚守和那一份必须要将其流传下来、发扬光大的信念,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实践的感触之一”。
听说计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共完成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档案建设,走访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青海省大通回族自治县、山西省河曲县等多个社区,访问包括河西贤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兰芳在内的近200名传承艺人,记录传承艺人基本信息并完成档案登记,包括基本信息、所属演艺团体、演艺经历、掌握资料、传承困难、获助信息等六部分信息,制作河西贤孝、青海皮影戏班、河曲二人台艺人档案10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及传承状况为主要访谈内容进行3场访谈,形成多篇调研报告和项目实施纪实。该项目创新性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视障人士关怀、社会公德推广等结合,是跨界合作实现公益最大化的新颖案例。实施力量和合作力量具有保证,对于其他蕴藏传统智慧和精神文明的非遗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文化行者团队在实践中传承,在继承中发展,无论是甘肃省河西贤孝还是青海省河湟皮影戏、山西省二人台,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文化行者将继续前行,谱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