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专题新闻 > 百年兰大群英谱 > 正文

把青春写在边疆的大地上——记徐黎丽教授

日期: 2018-03-19 点击: ...

  学通社通讯员:那尔汗

    自古边疆稳,则内地安;边疆乱,则国难安。边疆关乎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防线同时也是窗口。

  在西北的边疆上,随处可见一种极普通的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白杨。在兰大的土地上,就有着这样“一棵白杨”,她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研究民族与边疆问题,把青春写在边疆的大地上。

敏而好学,学无止境

  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论著书说:“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前者没有走完的路,需要后来者接着往前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专注于边疆研究的徐黎丽,用自己的选择践行着这一点。她以这样的方式,承续兰大人源远流长的学术传统,向大师致敬。

    自1994年获兰州大学历史系中国土地制度史硕士学位后,徐黎丽选择继续在母校攻读民族学博士,她的导师是当时已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的杨建新教授。虽然已毕业二十多年,但对徐黎丽来说,读博期间导师的教诲依然记忆犹新,她感慨道:“杨先生的开阔的学术视野及扎实的史学功底深深地影响了我。”

  除了杨建新先生,另一位对徐黎丽影响很深的老师便是马曼丽教授,徐黎丽关于边疆与跨国民族研究就继承于她。马曼丽教授是西北民族学方面的专家,精通英俄德等语言,即使在退休的二十余年里,笔耕不辍,在学术上也从未懈怠。徐黎丽表示,在马曼丽教授身上的终生学习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一直是很多兰大女老师的榜样。

  徐黎丽曾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牛津大学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参与长达五年时间的合作研究项目。徐黎丽用“受益匪浅”四个字总结在英国的五年。在英期间,她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并且系统熟悉和掌握了欧美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在牛津大学研究期间,徐黎丽经常与玛丽亚.雅绍克教授探讨与交流切磋。徐黎丽感激道:“她是一位非常耐心、敬业的人类学家,在与她合作项目的五年中,她手把手地教授我写作英文学术研究报告和论文,也在田野中与我切磋每种田野调查方法的利弊,更与我讨论项目中涉及的诸多研究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从最初对民族关系的研究到近10年对边疆安全与跨国民族的研究,徐黎丽已经在田野调查的路上走了二十多年了。回忆起这些年的边疆调查,她感慨道:“边疆啊,令我最深刻的,就是边疆人”。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开山屯,徐黎丽遇到了一位令她难以忘怀的75岁老人。开山屯在中朝边境线上,当地居民都已经迁到了6公里以外的定居点上,只有老人独自守着公路旁的一家小店,她的两个孩子也去了韩国生活。老人对徐黎丽说,她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她想留在这个一直生活着的土地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过往的人做些热饭热菜。

  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相连的塔什库尔干,徐黎丽见到了不一样的边境。她解释道,“边境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总是充满了危机与动荡,可是在那里我却见到了古书上才有的‘路不拾遗,门不闭户’。”牧民们出去放牧时从不锁门,路人可以像走进自己家中那样走到牧民家里喝水或吃东西,只是走时记得关上门。淳朴的人们深深地打动了徐黎丽的心。

  田野考察总是面临许多困难,边境调查更是如此,这要求研究者付出巨大的努力。跨文化交流与语言障碍就是不小的困难,每一次考察中翻越这两座“大山”都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与不短的时间。徐黎丽说:“在与当地人成为好朋友,走到他们心目之中的时候,我们的调查才真正开始。”

  除了文化交流与语言障碍,突发危险也给田野考察带来不小的风险。在去内蒙古阿拉善的巴格毛都口岸考察时,徐黎丽因道路不熟且天降大雨险些被困在戈壁的无人区。她回忆道:“每每想到车上还有我的4个学生,就感觉脊背发凉,心有余悸。”

诲人不倦,成绩斐然

  “把科研成果及时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方式讲授就是对学生负责。”徐黎丽认为,让学生对学科前沿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是很重要的。在每次讲授课程时,她都要对教案进行修改与补充。在课堂上,徐黎丽注重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努力以学生接受的形式与方法沟通并教学。徐黎丽笑着说:“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

  除了教授民族学的专业课程外,徐黎丽还负责教授专业外语课程。她每天都会抽出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学习并巩固自己的英语水平。

  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项目期间,徐黎丽在接受英国传统人类学方法的基础上,与中国具体田野调查点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田野调查方法,并传授给学生。

  徐黎丽把兰大的民族史学术训练和在英国所做的研究结合起来,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互动中看待研究对象,对比思考中国边疆跨国民族的问题。考虑到中国国情,徐黎丽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本土实践,在参考中外边疆民族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思考出“通道地带”等理论。   

  国务院特殊津帖专家、教育部新世纪“千百万”人才、新世纪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四个一批” 人才工程……2017年底,徐黎丽为首席专家主持的《中国边境口岸志资料收集及整理研究》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徐黎丽仍在书写着她的边疆传奇。

 

文:那尔汗
图:
编辑:赵梦然
来源:
标签: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