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兰州大学已先后与世界五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的19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初步构建了全球化合作格局。
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始终将“合作交流”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在校际合作、智力引进、教师派出、国际会议、学生交流、留学生教育、港澳台交流与合作、地方合作共建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
多层次、多途径,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境外合作院校互派交流生是提高学生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校依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积极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联合培养,自2007年以来,年平均选派人数一直稳定在90人左右,在国家“985工程”同类高校中处于较高水平。
自2012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启动以来,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帮助本科生申请该项奖学金赴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学期制交流学习。2013年学校获得该项目资助的本科生达到30人,在同类985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围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实施“3+1”(3年国内1年国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放宽学分的管理和课程考核要求,加强国际交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开阔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还自2009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资助优秀在读研究生出国(境)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短期国际讲习班。
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台湾大学等近70所境外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的合作关系,覆盖了亚洲、欧洲、北美、大洋洲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至今,学校出国境交流学生的数量累计已达到2852人次,2013年派出学生规模达到718人,派出学生比例占当年招生人数的10%左右,比2007年(143人)增长了4倍,学生国际化培养的渠道不断拓宽。学生通过接触境外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接受优秀教师的悉心指导,感受一流大学的学术氛围,提升了学术科研能力,拓展了国际化视野。
在派出学生到国境外交流学习的同时,学校也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学校攻读学位、交换学习、语言进修、参加暑期班等。在教学方面,学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除开展各级语言教学外,还开设了中国文化知识、中国武术、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与吟唱、西北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水平考试(HSK)辅导等特色课程及系列专题讲座,丰富的课程内容为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条件,很多留学生经过短期的汉语学习在HSK考试中也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在生活方面,不断改善留学生住宿环境,并为来校的国境外校际交流生设立一对一志愿者服务项目,提供免费机场接机、生活关怀等人性化服务。
2013年,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暑期班,来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日本小樽商科大学、韩国庆北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13所境外合作院校的31名学生,以及学校的9名学生参加了暑期班。在2014年7月16日至8月13日举办的兰州大学第二届暑期班上,共有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6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28所高校的69位同学,以及学校11位同学参加,较首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国际暑期班的成功举办,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促进了校际学生交流项目的双向可持续发展。
通过各种吸引来华留学措施,学校留学生数量已由2007年的106人增加到目前的近500人,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的留学生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氛围。
学校还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大力推进孔子学院建设。目前,已在海外建立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哈萨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和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等三所孔子学院。其中,2005年建立的塔什干孔子学院因其卓著的成绩在2007、2008连续两年荣获“全球20佳孔子学院”称号。
学校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活动,设立了兰州大学孔子学院奖学金,开辟了汉语水平考试(HSK)网考考点,派出了众多教师和志愿者到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及大中学校教授汉语课程和传播中国文化,不断扩大学校在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使国外学生体验了优秀的中国文化。
引进来、走出去,促进教师队伍国际化
当一所大学的教师具备国际学术背景以后,大学的国际化将水到渠成。
2007年以来,学校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把引进国际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学者、诺贝尔奖得主来校讲学,在海内外公开招聘教师、选聘“长江学者”、引进“千人计划”等方式,坚持不断调整和优化师资结构,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各项引智计划和项目;同时,学校建立了优秀教师海外交流的前瞻机制,积极鼓励现有教师出国访问、学习、交流。
学校结合各学院学科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围绕梯队建设,拓展用人渠道和视野,在全球范围公开招聘重点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室主任、重点基地负责人和部分学院院长等各类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
在待遇留人的前提下,学校“筑巢引凤”,坚持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的持续投入和重点建设,以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汇聚高层次人才队伍;探索赋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学校还采取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海内外人才通过短期兼职、合作研究、讲学讲座、学术休假等多种方式投身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国家留学基金委面上项目、西部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各类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人选推荐选拔工作,鼓励青年教师赴名校进修及开展学术交流;对新设专业和新开课程的教师,支持其到国内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培训。
学校坚持实施“兰州大学中外联合培养师资博士生项目”,选派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作为师资到一流的科研院所师从一流的导师,通过校际交流关系联合培养,为五年、十年后的兰大储备一批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
学校在“985工程”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中专门设立了“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专项”,支持学校教工出国(境)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参与国际对话的能力、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高校的联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自2007年至今,学校共引进教授79名、副教授86名,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质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来兰州大学工作;先后聘请123名“萃英”讲席教授,邀请200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开展短期交流、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拓展了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学校文化氛围。累计聘请长期外籍专家183人次(语言135人次,专业48人次),“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外籍专家中2人曾获“国家友谊奖”(来华外专的最高荣誉奖项),4人曾获 “敦煌奖”(甘肃省外专的最高荣誉奖项)。共选派361名青年教师出国(境)深造,173名教师参加出国外语培训,教工因公短期出国(赴港澳)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各类活动计3651人次(其中985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专项经费支持近200人),教师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人员达到35.98%,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业务水平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既有国际视野,又富本土情怀,全面开展合作交流
学校持续拓展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引导教师聚集世界科技前沿。
2009年4月,学校干旱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签署了关于“阿富汗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人员技术培训与交流合作协议”,依托该协议,两批来自阿富汗科研及农牧业部人员先后来校接受干旱农业技术、草地管理与畜牧业生产、家庭养殖、温室蔬菜生产等的培训或交流访问。
2012年1月,学校“中亚研究中心”获批成为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中心在中亚问题、反对新疆分裂主义、反恐怖主义等方面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促进教育对外开放、提升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的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7月,依托与英国阿伯丁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在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系统生物学、非线性动力学与量子混沌、纳米与低维材料的电子输运性质等专业领域积累的深厚基础,学校和阿伯丁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共建了“计算与复杂性联合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的成立,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成为三方开展广泛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2013年5月,学校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国际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三方共同发起成立的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CDAE)在兰州大学揭牌成立,中心揭牌后,三方将开展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高产稳产并对环境友好的各类保护性农业研究和示范推广机制研究、作物根系生物学和功能研究,以及小麦、大麦、豆类等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等多方面的合作研究工作。
2013年10月,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生态学第四次工作会议在兰州大学召开,期间,“上合组织大学生态学中方研究中心”在学校揭牌。研究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在国内生态学领域的领军地位,促进了中方各生态学院校工作上的协作,推动了学校与中亚和俄罗斯高校、国内项目院校生态学方面的合作和人才培养。
2013年11月,学校“中东亚干旱环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心围绕青藏高原隆升与内陆干旱化、干旱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干旱区水循环与地表过程研究、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等四个研究方向开展国际前沿联合研究,将为解决我国和中东亚干旱区严重的区域水资源短缺和地质灾害问题做出实质性贡献。
学校资助举办众多学术会议,鼓励教师与国际同行对话。
学校在“985工程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中单列专项,资助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七年来,学校共计举办70余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包括国际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讨会、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第5届ChemComm国际研讨会、大气光散射及遥测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世界华人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大会、首届国际地质灾害研究及管理新技术研讨会等重要会议。学校也凭借在敦煌学研究方面的优势,组织和举办了多次与敦煌研究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校在相关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展示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一些国际前沿学术成果、研究方法得到宣传、共享和借鉴,为今后的合作开辟了渠道。
学校打造精品交流项目,增进两岸四地青年亲善往来。
学校重视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交流,已与34所港澳台高校建立校级合作关系,年均派出交流学生近300人,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派出和来访人员数量持续增长,成为与港澳台高校学生交流最活跃的大陆高校之一。以古丝绸之路及学校学术优势为依托,学校与香港、台湾高校传统的学子西部游学交流项目进一步加强,项目特色突出,影响深远,成为全国高校对港、台重点交流项目中的精品项目,多次受到教育部、国台办的表扬。
2014年5月29日,“第九届海峡两岸名校两岸事务部门负责人研讨会”在学校举行,来自海峡两岸41所高校的60多位嘉宾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选在兰州大学召开,是对学校对台交流工作的肯定。
学校努力拓展省内外合作,提升师生协同创新与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校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西部特别是服务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使命与发展战略,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近年来,校企、校地合作推进迅速,学校先后与庆阳市政府、白银市政府、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武威市人民政府、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临夏经济开发区、敦煌市人民政府、甘肃银行、江苏淮安市人民政府、江苏连云港市人民政府、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持续的交流与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4年暑假,学校再次组织14支调研组,分赴甘肃14个市(州),全面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合作解决的重大问题,相关企事业单位需要协作攻关的重要课题,大力拓展我校服务地方的合作渠道,积极搭建学校与地方协同创新的科研平台。
2014年8月24-28日,学校还将联合宋庆龄基金会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圆桌会议,瞄准国家新的战略需求,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做出新的贡献。
开放、交流、合作,当日历一页页翻过,历史一点点书写的时候,兰州大学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未来,兰大将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专家和学生长善救失,相互启发,把大学变成智力沟通的激荡场、社会发展的智囊团,以更加矫健的步伐加快实现创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