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校内新闻 > 学术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汤晓青编审、毛巧晖研究员来兰州大学作学术讲座

日期: 2018-07-16 点击: ...

  7月13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审汤晓青、研究员毛巧晖应文学院邀请,在大学生活动中心808教室,分别作了题为《民族文学研究的立场与方法》和《1949-1966年民间文学批评话语的构拟:以‘搜集与整理’问题的讨论为核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刘文江副教授主持,文学院部分师生参加此次讲座。

  汤晓青在一次文化考察的体验中生发了一场关于作为格萨尔文化发祥地的玛域,与孕育了华夏文化的三江源关系问题的思考,并以此提出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离不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一背景的观点;她认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不仅应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下实现交流互动,更应树立求同存异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围绕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这一话题,她介绍了“文献辑录——在汉语文献中披沙拣金”和“重绘地图——寻找多民族文学的时空坐标”等以中国史诗研究为民俗学研究的方法,并针对这一研究格局产生的新变化,讲解了文化人类学阐释与强调多元共生等的新方法;针对民族文学研究引发的若干问题,她认为,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目标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学研究界应保持文化多样性、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毛巧晖介绍了 “搜集与整理”的话题缘起于一苇的《中国故事》和该书的评述:刘守华《关于民间故事的改写 ——为一苇<中国故事>作序》,并指出“搜集”“整理”“改编”这些现在看来陌生的词,曾是 1949—1966 年间民间文艺学的显性话语,反映了民间文学领域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的尝试。她提出,“口头”和“书面”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基本分野,口头叙事没有固定的文本,因此搜集资料成为研究民间文学的第一步。除了搜集整理外,她还以李大钊、瞿秋白等人直接参与民间文艺创编为例,说明民间文艺开始转换为“文学文本”;她通过例举1949—1966 年民间文学思想史上从学术话语到理论建构都有显著影响的学术事件,呈现民间文艺试图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国的文学话语批评体系的尝试,只是在“研究”与“鉴赏”被区隔之后,民间文艺的研究与民众日常生活渐趋隔离。

  在互动环节,汤晓青和毛巧晖耐心地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两场报告例证丰富,见解独到,较大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文:镡银银
图:
编辑:赵梦然
来源:
标签:
通知公告
    栏目分类
    图片新闻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Email: news@lzu.edu.cn
          版权声明:www.3610.com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