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专题新闻 > 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 正文

精准扶贫中的青年担当——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助力民族社区发展

日期: 2018-03-02 点击: ...

  帮白马藏族妇女发展“民族文化旅舍”,为平凉回族妇女开设“十字绣课堂”,和酒泉裕固族妇女携手“共建文化空间”,向东乡族进城务工妇女传授“城市融入课程”…… 在甘肃偏远贫困地区,大量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在生活条件及心理关怀等多方面亟需改善,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重点攻坚的内容。自2009年以来,兰州大学“文化行者”超过300名青年志愿者走进酒泉、武威、平凉、陇南、临夏等偏远少数民族社区,面向妇女开设基础技能培训、社区文化资源绘图、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特色民族文化产品挖掘与开发扶持等工作,支持她们利用手中历代传承的民族文化资源减贫致富。


(志愿者与当地妇女开展特色产品制作)

  “妇女、儿童是当前社区发展及福利提升“自助”工作最可能的参与力量,我们希望青年志愿者们的服务能激活少数民族妇女参与生活福利改善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动力,为偏远少数民族社区的精准扶贫工作贡献青春力量。”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负责人李雷雷说。

授人以渔,提升妇女能力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白马藏族村寨石门沟、草河坝保留了完整的白马藏族文化习俗,但由于交通条件不便,男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老人和妇女就留守在村子里,靠种地维持生活,因此这里也成了当地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志愿者在白马藏族村寨进行摸底调研)

  早于2009年底,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志愿团队便开始关注和参与白马藏族文化保护和社区发展工作,探索相关志愿服务项目。了解当地社区面临的“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后,志愿者们与当地政府、社区骨干一起调研白马藏族留守妇女与民族文化传承情况后,提出了《协助白马藏族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及文化传承能力建设示范项目》的方案,希望协助地方政府支持当地留守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帮助她们搭上旅游扶贫的“顺风车”。


(志愿者和白马藏族妇女一起修建家庭旅舍)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耿亚敏是白马藏族社区项目的核心志愿者。她和团队成员在石门沟村发起了“白马藏族家庭旅游扶持计划”,通过中央财政经费和网络众筹、基金会赞助等,免费帮助装饰试点家庭旅舍和设计运营服务方案。

  “家庭旅舍项目调动了白马藏族妈妈们的参与积极性”,耿亚敏说,家庭旅舍支援过程中志愿者们特别注重“向妇女学习”的工作理念,让妇女们所掌握的白马藏族文化资源和技能发挥最核心的作用,“授人以渔”的同时增强她们的自信心。此后,很多妇女主动地参与到家庭旅社的设计改造过程中,和志愿者一起上山捡树枝、下河捡石头,收集麻绳、一次性筷子和废弃塑料瓶,再把这些免费的材料变成独具民族风格的工艺品来装饰房间。


(志愿者设计民族文化陈列馆)

  此后,志愿者们还帮助家庭旅舍制定了家庭接待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规划设计社区民族文化陈列馆、组织“村寨民歌赛”“白马人故事会”等公共文化活动等。“我们希望青年志愿者的行动和创意能帮助白马藏族妈妈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在改善生活的同时,提高他们对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程度。这应该是精准扶贫可持续效果的重要思路。”


(志愿者开展“村寨民歌赛”活动,白马阿姨表演原生态歌曲)

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扶贫进程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的小陈村和静宁县张齐村是典型的贫困村落,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偏远山区,经济条件不佳的同时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更加匮乏。如何活跃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提升村民文化服务质量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


(志愿者带领妇女儿童绘制社区文化资源图)

  2017年暑假,兰州大学“文化行者”的志愿者们走进这两个村落协助开展文化扶贫志愿服务活动。基于社区文化资源匮乏的情况,志愿者们首先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文化绘图”工具带领妇女、儿童等梳理和绘制社区内的古建筑、地理面貌、传统知识与技艺等资源,之后再应用社区文化资源开展对应的服务活动。“颇具趣味的文化地图让很多不识字的妇女能更直观、简易地理解文化资源、文化扶贫、特色创意产业这些主题词,为后续的培训、社区活动等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培训妇女学习十字绣)

  哲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乔娇娇是今年小陈村项目的负责人。在初步的文化绘图和参与式评估工作后,乔娇娇和志愿者们为小陈村的回族妇女们发掘了“民族十字绣”的培训课程和工作坊,通过指导、协助设计、材料支持等途径帮助妇女利用闲暇时间制作以回族文化和乡村风情为主题的十字绣、手工鞋垫等特色产品,通过街市、网络等途径销售以增加妇女的额外收入。


(志愿者培训妇女使用智能手机和网络销售)

  乔娇娇认为,易于学习、方便操作,且能调动妇女们的工作兴趣使十字绣等手工课程广受好评。基于同样的设计原则,乔娇娇和团队成员还陆续开展了妇女识字班、健康卫生课、农业种植交流会、读书读报班等活动,“希望有更多简易但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社区扶贫活动走进妇女们的生活中,让偏远山区的她们更好地享有到精准扶贫的成果。”


(志愿者开展妇女识字班,一对一辅导识字)

  城市新体验,关爱流动家庭

  兰州市七里河区柏树巷、骆驼巷、上西园等社区是来自东乡、广河、康乐、张家川等偏远贫困山区的回族、东乡族进城务工人员的聚居区。根据“文化行者”的家庭调查报告,多数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妇女普遍教育水平较低、以从事城市清洁、餐饮服务等零工为主,且受民族习俗、语言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妇女儿童的城市生活孤立感与边缘化程度较高。


(为流动儿童开设的城市梦想课堂)

  从2010年开始,“文化行者”与社区爱心教学点合作共建暑期夏令营,为随父母进城务工的流动儿童们开设“民族文化课堂”让孩子们感受文化的力量,举办“共享城市之旅”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城市、亲近城市,修建健康卫生室、文化活动空间等,综合提升流动儿童在知识获取、文化拥有感与自信心、城市亲近感与友好感等目标层面的达成。

(志愿者们带领妇女儿童走进省博物馆)


(志愿者为当地妇女开展健康体检)

  2016年,绿韭菜志愿服务计划的工作目标由“儿童教育支持”提升至“妇女儿童综合福利改善”层面。为了更好地瞄准项目目标,志愿者们随机向部分妇女进行了学习意愿和需求调查,并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开设了家庭计划制定、儿童教育和亲子沟通改善技巧、家居环境布置以及适应城市生活小提示等多项内容,通过这些学习让妇女儿童都更好地了解了城市生活改善和融入的相关渠道。


(志愿者与社区服务中心儿童合照)

  另一项面向妇女儿童开设的活动叫“城市新体验”,由志愿者们利用周末带领妇女、儿童走进省博物馆、非遗陈列公园、电影院参观体验,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更好地认识城市、亲近城市、融入城市。首次参加活动的东乡族妇女马五米叶和其他30名少数民族流动妇女在参访结束后说:“让我重新认识了兰州这座城市,也让我发现公共服务设施原来就在身边,只是之前自己没有利用起来。收获很大,也让我对兰州的打工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举办张齐村妇女广场舞比赛)

  据了解,除上述项目故事外,兰州大学“文化行者”还先后孵化、实施了“酒泉裕固族妇女能力建设与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支持项目”“平凉市回族妇女知识课堂和特色手工艺扶持开发项目”“回族妇女传统美食制作技艺发展与生计改善项目”“土族妇女盘绣创新传承教育课程及产品开发扶持项目”等8个志愿服务计划,累计超过400名农村妇女和1000名儿童通过该项目得到可持续能力建设以及综合福利改善。“文化行者”项目获得民政部中央财政支持社会服务示范项目立项资助,获得团中央知行计划-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金奖,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选展示二等奖等诸多奖项。


(与裕固族阿姨共同绘制壁画)


(销售特色民族美食产品)

  目前,李雷雷和“文化行者”的志愿者们已经开始策划下一年度的项目工作。“希望更多青年志愿者能参与到‘文化行者’的社区发展项目中,特别瞄准妇女的关键角色和资源优势,突出参与式开发、妇女骨干赋能、社区公共事务发展联动作用,在青年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创意支撑下,为偏远民族地区参与型社区发展和精准扶贫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工作模式。”

文:张晓文
图:
编辑:都兰
来源:
标签: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