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人类是如何生活和生存的?
史前人类是何时及如何永久定居青藏高原?
这些人类记忆的“空白”该如何找寻?
在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迁徙的空白记忆中,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董广辉教授就担当着寻找以往记忆的角色。
2017年12月16日,在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议上,董广辉站在领奖台上,成为第五届“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得主。除此之外,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和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这些奖项可谓是对他近些年勤于科研的回报。
缘起未名湖
董广辉最初学习土壤与农业化学,当时的他并未想到自己能到环境考古学从事研究,更没想到会在这个领域走得这么远。机缘巧合之下,董广辉博士阶段到著名环境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门下学习,打开了他通向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大门。
“最开始接触这一学科感觉很有意思,与我之前学习土壤学有很大不同。土壤学更多的是做一些实验,环境考古学很多时候需要跑野外,进行野外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环境考古学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如地貌学、考古学,当我们了解到某一时期人类居住地区时,我们就会对他居住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董广辉在夏正楷教授的指导下,很重视环境变化、地貌及河流水系变化对人类居址时空变化的影响,这也是他最初进入环境考古领域时开展研究的切入点。
在未名湖畔的学习,带给董广辉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开拓,更多的是对科研的坚持。“做科研要不迷信权威,从事实出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正是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他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董老师非常鼓励我们与他进行讨论。之前在讨论嘉峪关闭关的问题时,史书记载通常是皇帝一声令下关闭嘉峪关,董老师认为皇帝决策是一方面,但这里面也有其他影响因素,我们就此进行讨论研究,最后发现确实当时环境对此有影响。虽然多数情况是自己思虑不周,但在与董老师的探讨之下,对我个人的帮助很大。”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二学生张山佳笑着说。
深耕于兰大
博士毕业后,董广辉看中兰州大学在自然地理学领域的实力与平台,到资源环境学院任教。与我校陈发虎院士创建的环境考古团队一起进行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演化与环境变化、史前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以及历史时期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史前和历史时期人类扩散和文化交流的关键位置,史前人类何时及如何永久定居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与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有怎样的关系,是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
过去的研究认为,全新世温暖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促使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高海拔寒冷地区的最主要因素,而我校考古团队的研究结果则与之相反,史前人类是距今3600年之后、全球气候转向冷干的情况下向青藏高原高海拔寒冷缺氧地区大规模扩张。在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200余处史前遗址进行调查,在其中53个文化地层保存完好的遗址开展植物和动物遗存分析工作后,研究团队用炭化农作物种子直接测定了63个AMS碳十四年龄,发现在史前人类大规模永久定居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漫长过程中,东西方文化交流带来的技术进步与革新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研究团队提出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和定居的“三步走”模式:距今约两万年至约5200年前,旧石器人群在青藏高原进行低强度的季节性游猎。大约距今6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粟黍农业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迫使一部分人群沿黄河及其支流河谷向西迁徙至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这部分人群以种植粟黍(谷子、糜子)为主,而粟黍的生长受温度限制,因此距今5200年至3600年前人类主要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区大规模定居。距今4000年前左右,由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大麦、小麦等农作物和家畜羊传入中国甘肃、青海地区。大麦和羊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强,这为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谷地的人群于3600年前左右向更高海拔扩散提供了条件,农牧混合经济人群开始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永久定居。
“这项研究理清了史前人类向世界最高海拔地区扩散过程的时间框架,对理解人类如何适应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极端环境,以及认识主要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生活的藏族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董广辉说。
科研需要“真”
从2005年加入兰州大学成为环境考古团队成员,到如今的团队负责人,董广辉带领团队从研究青藏高原到人类活动历史,再到丝绸之路形成过程,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对科研的认真与严谨。“今年夏天我留在学校做实验,董老师基本上每天晚上10点左右回家,早上7点左右就能看到他已经坐在办公室里了。有天晚上绘制关于“泛第三纪项目”中新石器遗址变化的图表,当我完成时已经是半夜3点多,我把内容给董老师发过去,本以为要等到第二天老师才能给我回复。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老师就回复我,指出了我图表中问题和需要修改的地方。”资源环境学院博二学生刘峰文如是讲道。
(左一为董广辉)
“科研过程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当我们进行研究时,不能因为一些数据和自己的研究结论相悖就把它去掉,要保留原有的内容。现在解释不了,就先放一放,以后再研究。”这样的话,董广辉的学生太熟悉了,在他们眼中,董老师严谨认真、有能力但更努力。他总是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自己的学生。“放假很多同学出去玩耍,我们待在实验室是很乐意的,因为我知道董老师肯定也在。要找他讨论问题基本不需要约时间,去办公室找他,他是一定在的。”
要想做出有影响力的重大成果,一味追求短平快是达不到目标的。当你诚实、踏实地工作,耐心、持续进行一项研究时,成果也就自然而然出来了。董广辉思索着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