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兰州大学报 > 正文

[兰州大学报]剩下的呢?
——记兰州大学2017年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李卓仑

日期: 2018-06-20 点击: ...

作者:校报记者团 关玉珍

  “这个图片是云南石林,同学们要记住它的成因,这很重要,毕竟它是人民币的图案。”话音落下,全班响起掌声与笑声———这便是2017级自然地理学的课堂。

  讲台上兴致勃勃讲解地貌类型,与学生热情互动的青年正是此次兰州大学2017年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李卓仑。

  2007年,李卓仑从兰州大学学士毕业,而后继续在兰大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随即留校成为资源环境学院的一名教师,并在地球科学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从2012年在资源环境学院为本科生讲授《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带领研究生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学术论文写作,到2016年成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至今已在兰州大学的课堂之上默默坚持六年。六年的时光已匆匆掠过,兰州大学也在悄然变化着,而李卓仑老师也已经由最初讲课时的青涩慢慢走向成熟,成为教师岗位上的一名主力军。

  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最初在资源环境学院内进行比赛。学院要求以十个二十分钟以内的PPT作为教学片段进行比赛,“当时做这些片段时,我觉得教学比赛就是以课堂为背景,因此直接在自己的教学课件上选取了所需的片段,当时也没有提前做培训练习,直接进行了比赛”,李卓仑讲道。也正是这样让李卓仑觉得不足的是自己的PPT做得不够精细,成为自己的一个遗憾,但院里的几位教授评委认为李卓仑的讲课方式十分具有特点,对于他的讲课给予了肯定。就这样,带着期待,李卓仑与其他三位老师共同参加了兰州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此次比赛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以及自然科学应用学科三个组别,要求每位老师准备五个教学片段。李卓仑在比赛之前对自己的PPT进行了对比筛选,精化了相关的内容与形式。“在PPT准备好之后,自己排练了关于上课进程,语速等一些方面”,李卓仑说,“但是在比赛时还是有了一点差错,我们在本部新的教室进行上课,由于对最新的设备不熟悉,操作不熟练,使时间出现半分钟的误差,这些我在最后的教学反思中也进行了考虑。”即使出现了这些小小的差错,李卓仑也用自己处变不惊的方式巧妙化解。

  说到自己这样的表现,李卓仑认为是其他教授以及自己导师对于自己的深刻影响:“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的课程我常常去听,遇到优秀的教学方式就去学习,但是绝不去单单模仿其形式。”六年的时间里,李卓仑常常旁听其他教授的课程,对于其中的新颖之处自己默默思考吸取,积极探索更加优秀的教学方式,沉淀自我,当然这也离不开他日常对自己教学水准的严苛要求。对于新开的课程,李卓仑常常会提前几周开始备课,将自己的讲义充实。为了保证上课的质量,他每个暑假都将自己的PPT改善,形式更加精致,内容更加前沿。他的办公室里,沙发上放着的是本地理的书籍,书桌上摆放着多份文件,书柜里的关于备课的教材已达十几本。他的研究生董诗培说道:“李老师常常在读权威性的文献,看专业相关的书籍,有时间就写论文。”这些点滴的积累让他拥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促使他从2015年第四届兰州大学我最喜爱教师提名奖到如今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对于第一次上课的情形,李卓仑已有点记不太清了,但教学方式的改进却是一步一印,历历在目。资源环境学院开设的《自然地理学》和《气候学》课程是基础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内容,大多数的知识为理论要点,如何让学生们不感觉晦涩生硬在轻松的气氛里记住这些知识成为李卓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在不断的探寻、学习、观摩和改进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教学,“第一,我可能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意见,建议,想法互相交流,然后彼此相互进步。第二,我可能有时提问学生一些问题,这些提问不会很频繁,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思考,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与意义,同时我也想通过这种提问去巩固他们的知识学习。第三,我在课堂上讲知识点时常常会举一些例子,这些例子能够让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知识中去”。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的身心的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同时又在思考不同的问题,去找寻答案。在17级地理学的课堂上,同学们被李卓仑准备的地貌类型图片所吸引,在聆听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不断与老师互动,遇到问题便毫不犹豫地提出,与老师共同探讨。遇到重要知识点,李卓仑便会通过不同事例来总结规律。“这些一线天,飞来石等等奇形怪状的岩石,你们首先要考虑到是垂直节理,然后看岩性,有差异则首先想到是否与差异风化相关。”听到他的讲解,同学们也已经对于一类事物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也会自己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塑造自我的思维模式。

  针对学科知识理论化的特点,李卓仑在让上课形式逐渐丰富的同时,还秉承着“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相结合”的理念,他表示:“学习地理学肯定要夯实基础,所以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要注重理解并进行消化,但是仍然要结合前沿性的科学进展,让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相接轨。”这种理念让他的教学具有别样的吸引力。现已大三的高了然同学回忆道:“老师讲课时会以自己上学时做项目的经历以及当老师以后做研究的经历为背景,来向我们介绍地理学科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李老师不会被课本上的内容所限制,他会讲许多国内研究前沿的内容,这些都对我们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本科生的课堂之上,这些国际的最新研究,以及未解之谜,引起学生们的踊跃发言,让看似枯燥的基础知识变得鲜活。为了让理论得到实践,李卓仑会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几个月内准备一篇论文,以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他说:“地理和水文这些基础学科,先让学生从实例当中了解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而后在高年级时让他们去将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联系。”

  谈及在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形势下该如何看待并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时,李卓仑说道:“科学研究与教学是互助的,把科学研究发展好更有助于教学工作,同时刚开始必须要提升自己,让科研帮助自己成长,这样才能让自我有足够的能力。在现在的大学教育情形下,一些老师去做科学研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也增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当这些运用到教学当中去时会让教育变得更好,所以做好科研也是做好教育的一部分。”

  在这个学科里,科研就意味着需要不断出野外,做实验,查文献。对于科学研究项目,李卓仑一直保持严谨的态度。在出野外之前,一定要规划野外考察的路线,设计好每日的行程。据他的研究生所说:“跟随老师出野外要明确野外的目的和预期的目标,老师会提醒我们借好所需要的仪器,准备足够的采样袋和野外用品。”

  野外考察,首先要做好野外采样点的选取,并合理地规划采样地点。“耐心仔细,要刻苦,能够吃苦,思路要清楚,目标要明确”,这是李卓仑对学生野外考察的基本要求,“科研是做出来的,不能够偷懒”,他还时常用这句话来教育提醒学生。他的一位研究生说道:“我们的专业要求我们与野外考察相结合,因此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尽量多去外出考察,收获才更多。”跟随着李卓仑,学生们走过了巴丹吉林,去过了腾格里,并深入到了沙漠腹地。

  正如李卓仑洋溢微笑的脸庞,生活当中的他总是态度亲切,不断鼓励自己的学生。置身于李卓仑的课堂之上,你会听到他在频频说出“对的”,“就是这样,剩下的呢”这样的话语。通过鼓励让学生不断去思考。据董诗培回忆:“我在第一次写文章的时候,李老师夸奖我逻辑性好,文章的结构不需要改正,也正是这件事树立了我写论文的信心”。不仅在学习当中,外出考察时,李卓仑对于野外用品准备充足的学生也会毫不吝啬夸奖,这让他们在下次野外工作中会更加细致。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李卓仑的组会总是开的很频繁,让学生们多去提问,去思考,去讨论。

  (《兰州大学报》第920期 2018年5月15日 二版)

文:
图:
编辑:晁芊桦
来源:
标签:
通知公告
    栏目分类
    图片新闻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Email: news@lzu.edu.cn
          版权声明:www.3610.com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