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兰州大学报 > 正文

[兰州大学报]把根扎在这里——师德标兵赵梅春

日期: 2018-03-12 点击: ...

作者:校报记者团 朱惜玉



  “我1996年到历史文化学院,至今已逾二十年。当初到兰州求学时,没想到留校,不料留校后,一呆就三十几年了,从湖南人变成了地道的陇上人。”说这话的正是兰州大学2017年“师德标兵”称号获得者、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导师赵梅春教授。三十二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赵梅春离开故土湖南、离开母校湘潭大学,怀揣着一颗殷殷求学之心和些许的忐忑不安,踏上了远赴兰州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之路,三年研究生毕业随即留校工作,在当时的图书情报系从事史部目录学的教学工作。2005年,赵老师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当时本有诸多选择机会,但是对于兰州、兰大和同事们的感情促使她回到了兰大这片热土,这一坚守就是三十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加上关心学生成长,恪守教书育人的原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教书育人,这是赵老师对于“师德”最直接的理解。乐于为师,善于为师,赵老师坦言自己对于教学有一颗热忱的心,她对记者说:“做教师很有意义也很快乐,当初以教师为职业时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几十年下来觉得做教师很有意义,接触的是年轻人,充满活力,自己也不知老之将至。学生的成长,进步,是作为教师的最大快乐”。现在在图书馆工作的09级硕士研究生关楠楠回忆道:“2006年是我来到兰大的第二年,那时候我就认识了赵老师,当时赵老师为我们讲授 《史学概论》,她没有教材却能一刻不停、洋洋洒洒地讲两个小时,将我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08年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从资料查询、文章题目、文章结构,赵老师手把手地教我,直到最后完成时,她还在给我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本科毕业后,我有幸继续跟随赵老师学习,赵老师的学术品格深深地影响了我”。“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即使是在学生毕业之后,赵老师依然很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为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出谋划策,2012年关楠楠留校工作之后,赵老师就其西北文献工作有多种语言要求的工作性质提醒她:“学术要有专攻,光是广博可不行,要有所侧重。”

  对教学的热情使得赵老师一直在探索最佳教学方法的路上前行。“中国史学史是追寻史学发展历程,探索史学发展规律,并对史学研究进行观照的一门学问”,相比起具体而生动的历史事件学习,这种旨在探寻和揭示历史自身发展规律的课程相对来讲枯燥许多,刚进入学术之门的本科生在接触到史学史时无不感觉晦涩生硬。谈到这个,赵老师回忆道:“我1985年大学毕业到兰大跟随张孟伦先生学习中国史学史,之所以到兰大学习,是因为大学老师是张先生的学生,所教的史学史课程引起了我对这门学问的兴趣。张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影响很深。之后又随瞿林东先生学习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瞿先生对理论的重视和贯通的视野深深地影响了我看问题的方式。”两位恩师的治学态度和对史学史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赵老师,促使她将史学史作为毕生学习、讲授和研究的一门学问。

  为了尽量克服授课内容理论性过强这一点,赵老师一直坚持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和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她说:“在教学中,尽量使每位同学都愿意听且能听懂,为此在备课上下了不少功夫。常认为有一桶水才能舀出一瓢水,这是说要教给学生一分知识,自己需掌握十分知识。”曾经跟随赵老师学习史学史课程的2015级历史学班同学告诉记者:“赵老师讲课时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述,也会谈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一次上课时,班级气氛有些沉闷,为了让大家活跃起来,老师在讲了一个知识点之后跟我们讲了她以前的一些经历,有一段是说她不喜欢吃红薯,因为以前很清贫几乎靠吃红薯为生。老师在我们面前回忆起以前艰辛清苦的那一幕,让我们也为之动容,原本有些昏沉的大家也清醒过来了。”而对于研究生来讲,赵老师的课堂可能不如本科生的有趣,但是却更加翔实。“在兰州大学读研究生的三年,我接受了良好的学术训练,这与赵老师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爱提问题,在研究生课堂上我几乎每次都会被赵老师点到回答问题,记得有一次,赵老师在讲到顾颉刚与‘古史辨’时,她就问我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我给出的回答是‘时间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赵老师对我的观点予以了纠正。她说:‘你回答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而已’,应该回答‘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样的上课方式使我认识到了自己专业上的很多不足;第二点是读书笔记,我们师门规定前两年必须每个月交一篇读书笔记。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去写一篇正规的学术论文;第三点是办读书会,历史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所每两周都会举行一次所内学术研讨会,赵老师鼓励我们参与到其中,参加这样的讨论会,使我学会了如何从学术视角,去阅读、评价、分析一篇学术论文。”11级硕士研究生戴磊如是说。

  除了悉心研究授课方法,赵老师认为史学史学习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培养学生在整个史学史理论体系中的兴趣点并引导其进行探索,“教师在学生的科研中承担的是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代替其做科研”。赵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本科或研究生各阶段的科研工作,“本科阶段主要打基础,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涉猎相关学科知识,为今后从事科研准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科研方面的训练,以便大学毕业后能尽快地进入学术殿堂”。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基本已经进入了学术之门,因此赵梅春老师认为:“对于研究生,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查找、提纲的拟订、论文的撰写修改,老师都应指导,使其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按受系统完整的科研训练。”当教师三十多年来,赵梅春老师秉持着这种信念引导了许多学生走上科研之路。戴磊的毕业论文就是在赵老师悉心指导下高质量完成的,如今的他正于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听闻赵老师荣获“师德标兵”称号,他满怀感激的说:“对于我而言,赵梅春老师则是亦师亦母的关系,也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好老师。正是她的这种谆谆教诲,使我受益良多,无论是在治学还是为人处事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来讲,赵老师对研究生更加严格,关楠楠告诉记者:“我曾经有一篇关于刘锡藩的小文章,赵老师看过之后,笑着说,没有好好看书,没有好好思考。她拿来她在《青海民族研究》上发表的《<先祖言教>的史学价值探析》一文,给我讲述她如何发现《先祖言教》这部记述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蒙古人迁徙、发展、变化的史书,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论述《先祖言教》的史学价值。”于此,赵老师欣慰地说:“自己的学生能有如此的成绩,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同时担任教师和研究者两种角色,赵梅春老师要求自己要更加谨慎认真。赵梅春老师说:“要学习和研究这门学问,认真阅读史学名著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四史六通应该读。这些书籍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一辈子都读。如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我一直在读。”赵梅春老师曾经写过 《<先祖言教>的史学价值探析》一文,在研究《先祖先言》史学价值时,她首先将《先祖言教》放置在蒙古族史学的历史中进行分析,指出《先祖言教》在撰述形式与内容方面都不同于藏文史册类史籍以及深受藏族史学传统影响的蒙古史书,接着分析《先祖言教》的撰述体裁、史学思想、史料价值等问题,不容半点对史实的模糊,严格恪守着“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十分材料十分话”的原则。09级硕士研究生关楠楠对赵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上学的时候,赵老师总是说,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十分材料十分话,没有材料就不要胡说。”而深受赵老师学术思想影响的戴磊讲述了他在研期间第一次交读书笔记就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包括文章标题、标点符号、行文结构、遣词造句等,老师给我提了很多意见,其中有一句是:‘好的文章是连一个标点都不会出错的’。”在兰大期间,赵老师潜心研究,先后发表了《元代回回学者史学活动述》《20世纪史家对<通史家风>的继承和发展》《读施建雄<王鸣盛学术研究>》《孔子人学与先秦史学》等多篇论著,正是由于这种严谨认真、努力奋斗的科研精神促使赵梅春老师不断取得更高的学术建树。

  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赵梅春老师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赵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她的学生们在谈到对老师最深的感受时都会用到一个词:妈妈。“赵妈是个好妈妈,课也讲得好”,“赵妈,我们喜欢这样称呼老师,因为她真的很像妈妈”,“我与赵老师是亦师亦母的关系,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于像妈妈一样的赵老师,关楠楠告诉我们:“赵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生导师。她教给我的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真实,善良。2013年我结婚过后,带着爱人到老师家做客,赵老师和尹老师以娘家人的语气告诉我要好好生活。我的心里真是温暖,他们把我当成女儿对待。”相比治学时的严谨,生活中的赵老师更多了一份作为母亲的爱心和耐心,她的学生都是她的孩子,赵老师鼓励学生们多与自己沟通、交流以便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想法,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她说:“学生取得的光辉成就才是老师真正的荣耀,学生的进步就是老师的心愿,如果学生能出类拔萃,在历史文化领域中作出卓越贡献,那我就更欣慰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三十年的坚守,赵老师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智慧滋润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未来她还会与自己所深爱的学生同行,与兰州大学同行。

  (《兰州大学报》总第910期 2017年10月15日   第四版)

文:
图:
编辑:程一珍
来源:
标签:
通知公告
    栏目分类
    图片新闻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Email: news@lzu.edu.cn
          版权声明:www.3610.com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