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媒体要闻 > 正文

[中国气象网]姚檀栋院士与冰川的不解之缘(我校校友)

日期: 2017-03-06 点击: ...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姚檀栋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会场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

  在2015年两会上,一首“沁园春·霾”让很多人知道了全国政协委员姚檀栋,但大部分人不了解的是,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从事青藏高原冰川研究三十余年。

  有人评价说,姚檀栋很“高冷”,这或许与他研究的专业有关,青藏高原冰川学——因为海拔高、冰川冷,也因为这是一门基础学科,板凳一坐十年冷。

  不过,最近这位“高冷”科学家却在媒体上火了起来,成了一位“科学网红”,他获得了国际上地理学的最高奖项——被誉为“地理学诺贝尔奖”的维加奖。这也是亚洲学者首次获此荣誉。

  姚檀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对于科学研究,他有着怎样的见解和态度?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敬之心,3月4日,记者来到了他所在的政协小组讨论会现场对他进行了专访。

  神采奕奕、精神抖擞,一眼看上去,姚檀栋似乎只有四十岁出头的样子,实际上已有五十多岁。

  1974年,姚檀栋作为当年的优秀学生,被兰州大学冰川冻土专业录取。“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和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是姚檀栋的入门恩师。

  1987年,他前往法国,师从世界冰芯研究权威、泰勒环境成就奖得主劳瑞斯,投身冰芯研究。

  回国后的多年,姚檀栋多次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前往被誉为地球“第三极”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钻取冰芯,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通过钻探工作,获取科学研究的样本。那里气候地理条件恶劣,谁也不知道哪一天就丧生于青藏高原冰川的夺命裂缝中。即使遇到恶劣天气和冰裂缝,他们也要坚持工作,直到钻出长达几百米的冰芯。

  霾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姚檀栋告诉记者,霾的产生起初与全球变暖无关,但全球变暖过程会增加雾和霾的发生,并且有越来越强的趋势。

  有科研为证,从1950年代的青藏高原冰芯里,就发现了霾的信息,而在此之前,霾的信息很少。

  青藏高原是中国生态屏障。“这里打喷嚏,其他地方就感冒。”姚檀栋形象地打比方解释到,“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

  姚檀栋坚持研究青藏高原冰芯三十年,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冰川研究本身就是基础研究的一部分。姚檀栋透露说,今年,他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基础研究的。他认为,我国科技界需要培育宽广的科学视野,而科学视野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基础研究之上。欧美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基础研究领域有非常雄厚的实力。

  (中国气象报 2017年3月6日)

文:
图:
编辑:陈越
来源:
标签:
通知公告
    栏目分类
    图片新闻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Email: news@lzu.edu.cn
          版权声明:www.3610.com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